Skip to content

Research Design:er KNOW HOW
















‧ 訪談:連炳龍 學長
‧ 人員:趙樹人老師、蕭正鼎、張子涵
‧ 攝影:趙樹人老師

‧ 備註:
1.此篇為字詞潤飾過的逐字稿。
2.有些內容的名詞有設超連結,可延伸閱讀。
3.主要內容以連炳龍為主,其餘以”(灰階)”標示之。

‧ 章節:
《品牌》
Q:想了解學長,對於品牌的初步了解、概念。

《陶藝》
Q:您接觸陶藝的時間多久?
Q:對陶藝本身的定義是什麼?
Q:在創作的過程,需要先在紙上打草稿嘛?
Q:是因為接觸到陶藝之後,才去了解像是茶道、或是花藝嘛?
Q:通常會製作的作品有哪些面相?實用陶or裝飾陶?
Q:您的陶藝作品,在民眾(觀賞者、買方)的心中,具有什麼樣的象徵與形象?
Q:在製作陶藝的領域中,是否有較崇拜的藝術家?

《市場》
Q:目前所做的陶藝品,所販賣的行銷通路與地點?
Q:店家如何去選擇並推薦給客人陶藝作品?
Q:目前有哪些是您主要的競爭者?
Q:買方大多來自於產業的類別是?
Q:您所創作的陶藝作品,定價的方式依據為何?
Q:客人訂製陶器,是先談完價格後開始訂製,還是製作完成才告知費用?
Q:台灣有陶藝家前往日本發展嘛?

《有趣的題外話》




《品牌》
Q:想了解學長,對於品牌的初步了解、概念。

A:隔行如隔山。一般大眾在這領域圈圈外看,也只能瞧得外在的內容。
大眾辨識品牌,也從外在的視覺系統來辨別。若要問到內層核心的精神或理念等,也只能用比較籠統的詞彙去敘述『它』(ex:漂亮的、現代的、氣質的)。

具我的了解,在工藝、美術、工作室,能夠把品牌『辨識度』經營出來,實在不多。近幾年用行銷、廣告打出去的品牌:法蘭瓷(鮮明的風格、具代表性)。這對陶瓷來說是一個方法,但不必然是要從事這方向。而在沿革、面相性來看,不管是東方或者西方的時候,顯然有別於以前傳統的樣貌。

而在陶藝的圈子裡面,『風格性』等同於『品牌』。對品牌這兩個字的了解,大概會用『風格的延伸』的角度來看待,而延伸出來的風格,會伴隨著創作者本身過來所累計的時間性,例如在商場上,儼然形成為屬於他獨特性的面貌,甚至進而成為『品牌』,但是有『條件性』  的。怎麼讓『條件性』變成『品牌』,就看每個人對於問題的拿捏。

認定的意義,就廣的角度來講,比方說消費者需求某一些商品或對象,有某一些認定,而這一些認定或許無法從某一些深層去了解,就從辨識來判別;辨識在這麼多的商品或需求物裡面,已經營造出所謂被認定性,也許經過很多的分層塞選,成就了品牌,而這品牌不是我們所判定,而是由外在很多的條件因素,例如它的身分象徵地位(鼎:或者持有者所呈現的風格態度)。由一般大眾的角度可以從這樣去切入。

  
《陶藝》


Q:您接觸陶藝的時間多久?

A:從『大甲高中美術工藝科陶瓷組』開始接觸陶藝的世界(後來改制成綜合的美工學程),1989年畢業。以當兵退伍1992至現今來算,已有19年的資歷。後來在陳師父那學陶藝。


Q:對陶藝本身的定義是什麼?

A:對陶,更淺顯來說是對土。土在我們自然來說是一個很基本的元素,隨處所見,腳底下採的就是。土可以含氧,可以滋長許多萬物,包括植物與人。除了根本的基本特質外,還有一個多變性,就是稍微塞選出純度比較好的來進行煉造,它一樣可以成就器物,就是我們所認知的陶瓷,這樣的器物其實是與我們生活融合的。以前的人類史就已發現存在直至現今,對我來說是有親切的感覺。

人是個有感情的動物,對材料有著不同溫度的解讀。換一角度來談,吃飯用的碗,不管用陶、瓷、金屬、塑膠等去比較,就會發現,陶或瓷會比較有親近與溫暖度,這其實就是另一種你對情感的寄宿。不管對陶、瓷、陶藝、土而言,我覺得其實是個人很本然的一種喜好。

當然,進入這領域後,會發現自己像個『魔術師』般。與其說創造奇蹟,不如說是創造驚喜,就是明明捏的是物質現象,經過緞燒,會變成有別於原面貌的新面貌,是會讓人驚喜的。

換一個說法,地球再演化時有一個結果論發生,土是長年地殼變動、熔岩冷卻下來的產物(山、岩、石),經過風吹日曬、瓦解產生出的『分子』,只是透過人把分子整合,而人是可以在很具體、短的時間把此過程濃縮發酵。由於現今科技發達,透過分工,把各種不同的元素整合起來,互相結合之下再造。土也是,結合礦與我們所知道的原物料,整合出一個人類可以使用的器物,除了實質的實用性之外,還有視覺的觀賞性。『美』是一個很概略的形容詞,由觀者『哇!』的一聲即知它美不美。


Q:在創作的過程,需要先在紙上打草稿嘛?

A:以前都還會有,但現在草擬的過程都沒有了。但還是有一些較抽象、某些客人訂製的作品會草擬。

校稿部分,而一些建設公司,有指定的樣式是需要校稿,但客人部分則不需要,因為它就是喜歡你所做的作品。


Q:是因為接觸到陶藝之後,才去了解像是茶道、或是花藝嘛?

A:接觸陶藝,是機緣也是因緣,也因此接觸到茶道或者花藝,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,例如做了花器,若要讓人使用,會呈現出什麼樣貌?

有一次我在日本,在某一間茶室裡面,看到一個花器上方並沒有插花,而他的背後掛著一幅像花也很像煙的畫,乍看之下認為花器是有插花的。在創作花器同時,也許只是個瓶,腦中浮現出可以與什麼東西做結合。


Q:通常會製作的作品有哪些面相?實用陶or裝飾陶?

A:最早期做生活實用陶是一個過程。

會念美工科是因為愛塗鴉,學校改了課程,相對塗鴉的機率也少許多。當時不太喜歡做杯碗盤,想法型是天馬行空的,以那時期來說所謂的『創作』,也是一個玩的過程的一種產物。

當在工作時,希望能務實一些,製作『生活陶』,生活陶涵蓋就很廣啦,充滿了生活。茶則是在台灣的生活之中,茶餘飯後的飲品,有這過程而製作此物件。那時『茶器具』是最大宗。再來是『花器』部分,花藝慢慢的在台灣已發展到小成熟的階段,所以產生花器的需求。另有一些是宗教團體的需求。

也有一些是回歸到『創作』的階段產生的作品。當然所做的實用性作品,若客人要當成藝術品看待,它就是藝術品。

另外也做過華麗的陶藝品,是因客人需求訂製。而客人找連訂製,是因為客人本身就以認同連的風格,且也沒有拿相關參考圖片,只口頭說明大概的樣式(ex:喜氣、亮色一點)。


Q:您的陶藝作品,在民眾(觀賞者、買方)的心中,具有什麼樣的象徵與形象?

A:常聽到大眾解讀作品比較籠統的形容詞:雅緻、文人氣息、內涵、自然味。

(涵:但就是因為這些名詞太籠統,所以需要很多形容詞包在一起,就可以逐漸清晰並了解再說什麼,在配合看到作品,就可以更了解為什麼會這麼做)

(鼎:就因為民眾無法說出太明確的內容,才去用很多個籠統的形容詞,去劃出輪廓,可能長什麼樣子)

(趙:例如像陳文濱,它刻的是書法字體,但應該沒幾個人敢去刻。因為他已經用此表現形式闖出名號,如果後繼者去模仿,就會自然屈居於下)

消費者進入這個圈子,從不了解到了解,有很多的選擇,到後來會很清晰自己要的是什麼。例如這消費者,較不喜歡”浮華”的,自然會去選擇比較沉穩、內斂、低調的作品。

自己本身沒有辦法用具體、甚至更清晰說明,我代表是什麼?而我所做的作品,並不那麼商業化,或著朝商業化方向發展,也不朝向藝術角度的這條路去走,自己也了解所生產的作品以『實用陶』居多,在商業之間也有拿捏的分寸在,慢慢的也有一些比較清晰的路線浮出。

由自己個個性而生,支配自己的行為模式走這條路。把土當作是一種發揮的材料,可以把它融入於生活之中,這樣的執行者自然就不是機器,我有我的感情、想法,只是把想法落實在這個部分。

客人也會依循著自己的個性、喜好度等去選擇。市場就是如此,找到對的味,就會如此持續下去,這個味也與品牌有著相同特徵在。

(趙:有時候不刻意去塑造風格也是一個風格,但不是亂做,而是有脈絡。讓我想到本身穿迷彩褲,久而久之也變成我的icon)

(涵:就像日本流行的一些形容詞:森林系女孩草食性男孩等,可幫連的作品形塑一個適切的形容詞)


Q:在製作陶藝的領域中,是否有較崇拜的藝術家?

A:台灣沒有,但有幾位是挺欣賞他的行事風格,以及所創造出來的特質,但無法說一定是崇拜哪一號人物,他的東西就如何,也沒有。

在柴燒的期間,一位很欣賞的對象,是日本的『神崎紫峰』。很欣賞他有這樣的呈現,包括他的過程與種種。



《市場》
Q:目前所做的陶藝品,所販賣的行銷通路與地點?

A:國內目前實體販賣平台有:當代陶藝館(苗栗縣 - 三義)、陶華灼(新北市 - 鶯歌)、陶喜工坊(台北市 - 天母)。另接受客戶訂製。

海外通路,目前在內地有一些販賣的地方;而台灣陶藝家去大陸設點,則是不太普遍。日本之前有販售,但比例不高,因他本地所販賣的面相已經很廣泛,除非你的東西,一眼看去就是與眾不同,至少他的吸引點是夠亮的。而日本他們所做的東西,既便宜又很漂亮,台灣運過去還要加上關稅、運輸費,成本增加之下也划不來。


Q:店家如何去選擇並推薦給客人陶藝作品?

A:販賣的店家服務人員,去跟客人解說或以自己的角度推薦物品本身,會直接連結到這個人。

因長期接觸,依循客人的需要與喜好(ex:實用功能、調性),服務人員可以依循此推薦符合類別的作者,比方說推薦連炳龍。


Q:目前有哪些是您主要的競爭者?

A:認為競爭者是『自己』。其實不用去擔心物件本身在市場沒有人過問,只怕自己沒辦法去創造不一樣的物件。就商品類別非常廣泛,包括不同的陶、瓷、釉色、實用性,只要問問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是不是有競爭性,例如東西的特色性,以及市場少有人做的風格。

若以這圈子的角度來去解讀,是不是這個作者可以符合很多層次的。在過程之中必須不斷的問自己,不然可能做到老都還是一樣的物件。


Q:買方大多來自於產業的類別是?

A:『公司、家庭、藝品店』都包含在內,廣泛至一般普羅大眾。如果我們沒有已最終端的角度來說,大部分會透過藝廊(藝品店)代為販售。選擇藝品店也是在此可以整合跟集中很多的作品在同一個空間裡面,消費者在其中也較有多元的選擇。而家庭中,以太太為購買的主力。


Q:您所創作的陶藝作品,定價的方式依據為何?

A:『時間』、『技術』、『名氣』等皆會影響其定價。知己知彼,了解市場行情是必要的,而別人定價定的多少,也不太會被牽制住,也只是參考。

有些作者,會以『身體力行』的方式,製作陶瓷的時間來換算其成本。聽老前輩說,若不把其它因素涵蓋進來,用其最底層勞力認知的角度換算(例如建築工人一天勞力的行情),這叫做最基本的算法,這也是大眾普遍能接受的。若加上述的時間、技術、名氣等因素加諸進來,更能以客觀條件來判定價格標準。那當然,也有存在許多非客觀的因素,這業界也『沒有絕對的價格』。

陶藝圈的作者,每年價格依個人會調整3%~5%左右,是一個基本認知。某些作者會把這樣的方式,讓自己的物件提升的作法;當然每位作者自有調價的模式,也許它也準備好了,會刻意經營與鋪陳一個什麼,那就不是3%~5%,以『跳躍式』來調價。跳躍式的調價,也必須是要被大眾所能接受的。(鼎:是有什麼依據嘛?作品得了獎之類的,有籌碼可以調價)我想也是因素之一,就像日本的『分級制度』,有地方自行認定、或是國家認定的文化財保持者(類似勞委會辦的技術士執照)。

以工藝來說,跟藝術也沒有太大的分野,只是說國內有幾套機制(比賽,競賽下來不錯的成績),作為他產品調價的機制,我想這都是累進的。

到底有沒有一套標準的調價制度,我想應該目前還沒有。其實大量生產的工廠,也很難有一個價格標準。

而我所做的物品,價格為『中價位』。像一般五金行販賣的鍋碗瓢盆,約在20至30元間可購得,對常光顧於此的客人,或許100元以上就會被認為是高價位,還是要看使用者心中認定的價值。


Q:客人訂製陶器,是先談完價格後開始訂製,還是製作完成才告知費用?

A:如果說有某一種的難易度,且是我沒做過的的東西,否則其實價格很快就可以談定的。譬如訂製一個花器,大概的大小如何,而難易度則是自己會有一個版本,就可以很快的跟客人說『多少錢』,也都會有一個範例或前例在。大概會告知一個價格的範圍之後,客人心理就會有譜。

也許是在某些店家有看到我的東西,不想跟店家買,有管道的客人則是直接找到我詢問:我很喜歡你的某某東西,可否幫我做一個什麼。


Q:台灣有陶藝家前往日本發展嘛?

A:江有亭(53歲)。他的時間、技術、名氣等皆成氣候,而且他燒出來的品項較難,不容易達到的技術門檻,因此就有先天條件的優勢在

而他認定陶瓷的瑕疵是非常嚴格的。比方我所設定較鮮豔度的紅,燒不出這樣鮮豔度的紅,我就認定他是瑕疵,但在我們看來,物件並沒有龜裂、起泡,甚至沒有一般所認定的瑕疵,就只是沒有燒出所設定的質感、顏色、釉流動的程度,就是瑕疵,認定程度近乎苛求,是一種堅持。

畢竟燒這類的天目釉,鎖定在這樣的尖端領域去探索,是很不容易的,要去突破,是需要很多的試驗,面對許多過程的失敗。


《有趣的題外話》

‧ 『煎茶道』,原本是日本貴族交流之間的活動。

‧ 在陶藝圈中,希望能塑造出來一種很明確的『辨識』,讓購買民眾易於去跟朋友說這作品的『特色』。

‧ 台灣茶的種類相當多,像『大禹嶺』出品的茶葉自然就形成一個品牌,而且是被肯定的。而『遊山茶訪』這品牌,不代表來自茶的生產地,而是當一個海關去塞選、排除不好的一些不確定因素,找出品質優良的茶葉來販售的一個平台。

‧ 『豐原』是全台灣中小企業木加工最大的地區。早期豐原木造企業興盛,是因為當時這裡是種滿許多珍貴樹材的山林,而因為漢人的開採,而逐年消失。

‧ 玻璃在碎裂時產生的細碎玻璃,是很傷人的;而陶瓷卻是像石頭般沒那麼可怕!
韓國在某處,有陶瓷的『塚』(大陸也有),碎裂時的葬身之地;台灣則是隨地傾倒。

‧ 陶瓷要讓它風化瓦解就很不容易,但日本有這樣的需求量,而研發了粉碎的機械,所產身的粉末,大量的用在建材之中。但這需要很高的成本,所以台灣以進口為主,買到多元的材料;而日本之所以可行,是因他們從北到南,有非常多生產陶的區域,就可以因應而生去集合起來,是一種物件在利用的展現,會不會使用還是要看創作者而定。

‧ 『古瓏驊書局』,專門進口歐、日、美的圖書,在這可尋獲市面上較少在販賣的書籍,也賣有不少陶藝、花藝、茶藝的書籍。

‧ 用過的陶具,也有保值的空間。例如這位客人很喜歡你的東西,也認定你的價格每年會有幾%的調整,幾年之後,作者本身還是有持續力與續航力的話,當初用了3000元買下此物品,可是現在我的壺是5000元起跳,所以轉賣別人是會高於當初買下的成本。店家也會收購客人用過的陶器,在出售給其他客人。

0 意見:

Leave A Reply